热点要闻更新

热点要闻推荐

热点要闻热门

“2021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幕在即:示范区、自贸区前景备受期待,上海将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021-06-24 13:08:32 +0000 UTC



  导读:本届论坛将共同探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如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大陆面积的1/26,常住人口为2.2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涵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因此,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作为指导单位,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并主办的“2021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应运而生。

本届论坛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邀请政府部门领导、知名经济学家、行业精英、专家学者、企业领军人物等,共同探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如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智力支持。

上海需发挥龙头作用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上海在“十三五”时期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四大中心。2020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38700.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

上海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如何发挥龙头作用、进而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

在上海长达两万余字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里,多处提到“长三角”。根据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上海将会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一体化的思路举措为突破口,以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为切入点,推动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还提到,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更好地发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作用,构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在更广区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良性循环。

聚焦打造一体化市场体系,着力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加快建设上海大都市圈,推动长三角各地发展规划协同,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表示,上海城市空间要从单中心的城市变成多中心的城市,变成一个空间组团的城市。城市空间的打开对下一步增强城市的发展韧性、疏解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的功能,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意义非凡。

构建空间新格局的重中之重是新城发力,要加快建设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五个新城,为上海未来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

2021年1月27日下午,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记者招待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这五大新城的特殊之处在于,要按照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来打造。同时,这五大新城放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进行考量,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相互赋能和功能互补:一是新城和上海主城区,新城和主城区互相赋能功能互补;二是五个新城之间也是互相赋能功能互补的;三是长三角其他40个城市尤其是围绕上海都市圈的十来个城市,也是相互赋能功能互补的。

3月19日,在介绍《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及实施的相关情况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阮青对五大新城的建设提出了建议。比如提出针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缩短居转户的年限,实施居住证专项加分等,研究新城社会事业人才积分评审倾斜政策,加大优秀教师、医生向新城的流动等举措。

阮青预计,至2035年,5个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认为,对于上海的职责定位及使命担当,要有更新、更全面的思考,对于紧抓“一体化”与“高质量”这两个关键点,要有持续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周汉民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是要打造世界最具现代意义的都市群,作为目前唯一的中心城市——上海是龙头。当下必须逐步化解完全不同行政区域议事困难的问题,所以一体化要赋权赋能。

在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上海自身也将受益。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上海建设全球城市,需要有更大的腹地空间,特别是港口资源、生态资源予以支撑。”

他补充称,宁波、舟山、南通的港口资源,湖州的太湖资源等,可以大大增强上海大都市圈的独特优势,形成一个更具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

示范区和自贸区发展备受期待

自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实施以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落地生根,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对全国的示范引领效应不断增强。

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2019年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印发。方案明确,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示范区着眼解决省际跨界区域规划底版不一致、规划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探索建立“1+1+N”规划体系,即“示范区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生态环境、水利、供排水、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示范区探索建立新型跨区域治理模式,创建各司其职、高效协作的“理事会—执委会”管理推进体制,组建业界共治、双向赋能的开发者联盟,为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体制保障。

揭牌一年多来,示范区建设成效如何?

1月27日下午,龚正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记者招待会上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截至2020年年底,示范区已形成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成果,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全力推进60个亮点项目建设。

周汉民认为,要用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个先手棋和突破口,变生态要素为资源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示范区稳步前进的同时,自贸区也在不断推进。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安徽补上了自贸试验区的空白。至此,自贸试验区实现长三角全覆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也使得下一阶段沪苏浙皖迈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具备基础。开放、创新等层面的一体化才是更深层次的一体化,三省一市需要集聚国内外最优秀的人才技术金融等创新资源,为加快培育形成全国经济发展新动源的奠定制度基础。一体化的交通、产业、生态等基础协同后,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级化将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高端形态。

马庆斌补充道,综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不仅在提升自贸试验区的数量和面积,更是在自贸试验区的结构和层次上有了进一步布局,这也能看出新时期长三角在对外开放中被赋予了更高的责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研发强度来衡量,整体上长三角地区都是全国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它有基础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地区和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地区。”

医疗一体化已逐步实现

去年以来,长三角加速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有计划逐步实现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统一。

此前,长三角异地门诊结算遵循先备案后持卡就医的流程,即就医前三省一市的居民需要在参保地进行备案,然后才能持全国统一标准的社会医疗保障卡就医。如今,三省一市的居民在各地市主要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均可以在备案后直接持卡就医、实时结算,不再需要返回参保地进行提前备案,为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参保人员带来了便利。

与此同时,为减少老百姓的“跑腿”次数,三省一市均开通了线上备案的业务。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参保人员可以通过 “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小程序进行异地就医备案。上海参保人员则可以在随申办市民云APP中“医保服务”栏目或者登录“中国上海”门户网站进行自助异地备案。

在此基础之上,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三地率先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医保一卡通2.0版。按照新版本,示范区内居民无须备案异地即可在85家定点医院看门急诊并直接刷卡看病买药。如需住院,参保人在医院的指导下做自主备案即可,方便快捷。此外,参保人在示范区内异地就诊时,医保待遇与参保地保持一致,真正享受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便利共享。

日益简化的备案流程方便了老百姓的跨省市就医。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官方微信“上海发布”的统计,截至2021年1月,长三角三省一市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和8100余家医疗机构,结算人次超过260万。

上海市医保局局长夏科家表示,“接下来,在示范区内,要逐步实现所有跟医保相关事务的一体化,比如办什么、怎么办、在哪里办等都将逐步实现一体化。同时,推动实施统一的医疗保障政策,有计划地实现药品的目录、诊疗项目的目录等统一。”

除了医保一体化以外,医疗资源共享也已逐步推进。借助“云、大、物、移、智”、5G网络等新兴技术,三省一市政府建立长三角(上海)互联网医院。该互联网医院的运营将推进长三角绿色生态示范区医疗健康“互联网医院平台”“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平台”的三个平台和“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检验、远程病理、远程示教”的五个中心建设。

长三角(上海)互联网医院将整合长三角区域优质医疗资源,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流程,打通长三角居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三省一市政府在抗疫期间也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救治新冠肺炎大专家组成员陈尔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早在疫情暴发之初,长三角地区政府就已经共同制定抗疫策略,控制人员流动。此后,健康码的共享、医务人员的共享、信息的互通、管控信息的互通、应急物资的共享都一一实现,最终为长三角防控的一体化坚定基础。

陈尔真强调,“信息的互通、经验的互通帮助我们把长三角的整个疫情防控网织得更加密,把这个墙做得更加强大。”

(实习生毛欣越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施诗 编辑:钟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