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更新

专家视点推荐

专家视点热门

汪怿:勇当“开路先锋”,人才不可或缺

2022-05-16 15:01:06 +0000 UTC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长三角“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发挥一体化优势从海内外吸引人才等。这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对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重的任务。

长三角的发展,第一资源是人才、核心因素是人才、战略优势在人才。长三角区域汇集着全国1/4“双一流”高校、近1/3的研发经费支出、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高新区,2018年长三角每万人拥有R&D人员60.06人年,长三角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达58家,占全国的45%,长三角用仅占全国1/26面积的土地、约1/6的人口,创造出近1/4的经济总量;……正是拥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成就了长三角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成为支持、引领长三角发展的关键力量,打造新发展格局开路先锋的重要基础。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吸引集聚什么样的人才,打造什么样的人才发展共同体,意味着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能走多远、科技创新本领有多强、科技供给能力有多大。因此,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人才不可或缺;勇闯“无人区”,在关键领域、前沿领域、难点领域试水探路,为全国探明方向、创造经验,人才不可或缺。

一是做强4个“1”,培育人才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一体化”,不是三省一市在人才、科技、经济在数量、规模、空间简单的叠加,更需要通过内在机制的相互融合、各自优势资源的充分对接,实现“1+1+1+1>4”的效果。这就要求区域内各地在人才发展做强做好每个“1”。一方面,要推动各地以战略意识、战略眼光、战略本领、战略定力,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明确人才发展战略定位,制定具有竞争优势的制度体系、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链、人才链,培育集聚站在创新创业潮头、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引领潮流的人才,把影响未来、造就未来的人才吸引过来、集聚起来、发展起来,不断提升各个地区的人才人才实力、人才竞争优势、人才发展含金量。另一方面,要打造内涵丰富、各具优势的“1”。“1”不是狭义的、同质化的、一般齐的,而是更丰富的、更体现各自优势的、更能通过碰撞交融产生放大效应的广义的“1”,因此,在人才发展的问题上,要有特色意识、长板意识、共同体意识,结合各地自身特质、独特禀赋、各自所长,集聚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人才,培育具有特色的人才集群,不断贡献长板、锻造长板、一同铸就更长长板,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是做强“+”,形成握指成拳合力。要加大改革力度,盘活区域内要素、资源,整合一市三省的优势力量,通过改革打破堵点、疏通关节、畅通循环、协同发力,建立更为顺畅高效、更能聚焦发力、更易激发活力的网络体系,让各类要素更为顺畅地自由流动,更大程度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做好“+”上,既要各地突出和深化更合理分工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用错位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不断凝聚更强大的合力,持续放大区域发展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也要积极鼓励区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竞争,以一个更高水平开放市场为指向,共同营造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并在内部的良性竞争中,提升整体的竞争力。还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打造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让人才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中发挥才干、提升本领,为经济发展持续培育新动能提供动力。

三是做好人才共享,推动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健全区域协调的人才治理体制,形成相互协调、左右衔接、齐抓共管高效协同的人才治理体制,强化与国家、市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人才发展创新突破先行先试授权。完善长三角地区人才合作机制,搭建长三角地区人才服务机构联盟平台,组织各地人才市场机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人才公共服务中心等加入联盟,创办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论坛,建立一批长三角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推进一批人才开发示范工程和基地建设,推动人才智力、教育培训、人才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等合作,建设区域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建设、管理,促进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平台互联、数据共享,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打造服务长三角城市群人才发展引才平台。完善长三角人才互通机制,推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继续教育证书互认、外国人工作证互认、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人员资质互认等制度。要建立长三角外籍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外籍人才公共服务“单一窗口”,试点长三角外籍人才审批类事务“一网通办”。加强长三角沿着高铁跨域流动的“轨道型”人才或者在不同时点周期性流动的“候鸟”人才服务,推动人才公寓共享、租房费用个税减免,跨地区医疗服务。

四要凸显“三个优势”,优化整体生态。首先,要培育凸显机会优势。要充分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新趋势,有效把握创新的机会,发挥现有创新基础、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优势,培育和形成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和发展路线图,全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加快重大基地、高端领域重要项目的布局和建设,培育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政产学等相关主体合作,构建科技经济人才效益突出、创新创业创造卓越、工作生活学习一体、产业城市社区融合、宜居宜业宜学、充满活力激情的新一代园区,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以此,用创新来激发城市发展的新动力,用创新来塑造人们出彩的机会。其次,要培育凸显制度优势。打破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建立灵活便利政策体系,推动资本、技术、信息、人才要素“零成本”地来、“零成本”地去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着眼于突出更高程度的开放和更加公平自由的竞争市场的角度,向改革要活力、向市场要动力,建立开放市场机制,同时,着眼于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建立权责统一、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用透明的、可预期的、具有优势的制度来推动发展、支持发展、保障发展。再次,要营造凸显环境优势。要着眼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主动地对标全球、链接全球,尤其是进一步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进一步进加大放权松绑力度,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用开放、服务、创新、高效、智慧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市场主体“用脚投票”、近悦远来;同时,要着眼于高品质生活的要求,提供有吸引力的建筑、高品质的住宅、便捷的公共空间、优质的医院和学校、便利的购物中心、优美的城市公园、绿色的生态环境,使来者有其位,居者有其所,行者有其乐。

(汪怿,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