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文件更新
政府文件推荐
政府文件热门
外滩-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2019-11-08 23:20:57 +0000 UTC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黄浦作为中心城区,产业转型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走一条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黄浦实现更高层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2011年,黄浦区外滩-滨江区域被明确作为首批市级低碳发展实践区。实践区将聚焦低碳商务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三区联动”,积极探索一条放大世博效应、符合中心城区实际的低碳发展之路,以低碳实践辐射全区低碳发展。为指导今后三年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落实责任,明确任务,特制定外滩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
一、现状基础
1、发展优势
经过多年努力,黄浦外滩-滨江地区积累形成了低碳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
一是服务经济比重高。产业能级提升是黄浦得以实现低碳发展的最重要基础。2012年,黄浦区服务业增加值和税收比重均达到90%以上,在上海中心城区名列前茅。商业商务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集聚了一批总部型、领袖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税收亿元楼达57幢,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涉外经济优势突出。外滩金融集聚带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之一,金融机构初步集聚。
二是世博辐射效应强。黄浦作为世博浦西场馆所在地,世博会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将随着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利用进一步延续、释放和深化,随着城市最佳实践区、文化博览区的后续建设,世博后的滨江承担着引领中心城区低碳发展的重要使命,正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建筑节能起点高。黄浦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六铺码头、南市电厂和花园饭店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节能降耗示范项目,外滩33号英国领事馆地源热泵改造,8号桥太阳能光热、光电改造被列为上海市节能示范项目;同时,对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65%的节能标准,面向黄浦江的绿地集团总部大楼是上海唯一同时获得国内外绿色建筑最高等级双认证的项目(我国最高的绿色建筑等级-绿色建筑三星级、国际最高的绿色建筑等级-美国LEED-CS白金级认证)。
四是低碳生态环境优。外滩滨江地区是市中心为数不多的城市景观带,拥有独特的滨水生态资源。经过改造的新外滩景观与金融集聚带相得益彰。南园公园8万平方米绿地建成后,所在地总体降温0.7℃,增湿效果提升了3.2%,空气质量综合值达到优良标准。昔日破旧不堪的日晖港被环保低碳的环卫中转站所代替。区内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轨道交通布局最为密集,为低碳出行提供了基础支撑。
五是节约型社区起步早。黄浦社区管理水平一直走在全市前列。黄浦新苑小区率先建成节能宣传活动室,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海悦小区成为全市首批社区节能灯推广试点,全区累计推广节能灯具百余万只,人均推广数量位于全市前列。“十二五”期间,按照市的要求,以半淞园、五里桥社区为试点,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2、实践范围
外滩-滨江区域是上海中心城区为数不多、尚待成片开发利用的区域,承担着上海中心城区功能转换和空间重塑的重要使命。沿黄浦江岸线总长达8.3公里,区域面积为5.1平方公里。包括“一带、一区”:
“一带”即2.6平方公里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北起苏州河南岸,南至陆家浜路-外马路,东临黄浦江,西到河南中路-人民路-中华路-桑园街。外滩承载着上海的城市记忆,是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带”所在区。
“一区”即2.5平方公里的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位于由南浦大桥、中山南一路、黄浦江、日晖东路围合的区域。世博滨江孕育了上海近现代工业文明,是上海世博会浦西场馆所在区,世博后的滨江正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地区。
接受辐射的三大功能区域包括:一是南京路、淮海路、人民广场、新天地等商业商务区域;二是江南智造创意园区;三是半淞园、五里桥社区。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聚焦服务经济,放大世博效应,着力发展绿色金融低碳产业、积极实施建筑节能低碳改造、有序推进市民群众低碳生活,聚焦商业商务区、创意园区、居住社区“三区联动”,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低碳发展之路,力争成为上海转型创新的排头兵,中心城区低碳发展的示范者。
2、基本原则
坚持“点、面”衔接:即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衔接,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楼宇,抓住低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加快实施节能减碳效益明显的工程,打造亮点、取得突破,通过节能减碳技术示范应用,带动所在领域低碳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三方”投入:即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投入。通过搭建平台,培育和规范市场,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居民倡导,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开展节能减碳行动,切实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
坚持“四个”结合: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低碳发展不仅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的内涵,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克服短视眼光和短期行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低碳发展的相关工作。
三、行动目标
到2015年,将试点区域初步建成上海现代服务经济和都市生活低碳发展的示范区域,为全市商业商务楼宇提供低碳示范,为全市创意产业园区提供低碳示范,为全市居民生活提供低碳示范。
试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在现有基础上下降15%,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碳排放量为全市同类中心城区最低。
四、行动任务
主要是实施“十大”低碳行动,即:“五大亮点项目”、“五大低碳工程”。
1、五大亮点项目
(一)“外滩绿色金融集聚带”项目
一是打造外滩低碳地标建筑。按照LEED-CS金级认证的目标,采用太阳能、雨水中水回收等各类低碳技术,推动外滩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建设为低碳地标建筑。二是打造低碳公共码头。推动十六铺码头节能改造,通过实施江水源热泵、通风采光棚、雨水回收等低碳技术,建成国内首个超低碳公共码头。三是打造外滩低碳慢行空间。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等为重要结点,推动8.3公里黄浦江岸线贯通,推进沿江滨水公共空间步行绿道景观建设,打造市民共享的步行走廊,营造慢行环境。四是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发挥外滩金融机构集聚优势,集聚低碳领域机构和人才,鼓励银行保险、风投基金发展绿色金融,结合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探索碳减排交易机制,促进金融与低碳产业融合发展。
(二)“低碳世博文化博览区”项目
一是推进城市最佳实践区低碳生态街区建设。按照LEED-ND铂金级认证的(该级别认证亚洲唯一)标准,在低碳生态建设导则的基础上,以建筑全寿命周期节能、慢行环境建设等为重点,推动城市最佳实践区建成为国内外领先的低碳生态街区。二是推动世博先进技术应用。在世博后开发地区,综合运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低碳交通、低碳水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世博先进技术,实现世博技术持续应用。
(三)“南京路-淮海路低碳商业街”项目
一是推动低碳商业街区改造。推动南京路和淮海路两侧路灯、沿线商业商务楼宇室外照明等调整为节能灯具。推动南京路179地块历史建筑群及新建建筑低碳改造,在兼顾保护与节能的原则下实行实用性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对外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二是推动低碳商业消费。通过使用可再生资源、多维绿化景观建设等,推动K11低碳体验式购物中心建设;推进第一食品应用能源管理系统等技术打造节能环保零售示范点建设;推动“云南路”低碳体验美食节建设;推动商业商品包装物减量、h&m旧衣回收再利用等项目,降低商品销售链中的能耗与碳排放。三是打造新天地-企业天地低碳高端商务区。在新天地-企业天地地块,在太平桥人工湖实施生态建设;推动企业天地二期申请LEED-CS 金级认证,打造集景观、生态、实用于一体的生态商业商务示范区。
(四)“低碳绿色创意园区”项目
一是打造低碳创意园区。推动8号桥绿创意实验园建设,设置立体绿化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屋顶绿化等技术,推动局门路457号改造,打造低碳示范园。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的标准,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实用型绿色技术,积极推动申都大厦旧厂房低碳改造。二是建立创意园区低碳管理平台,将在各园区碳排放分项计量系统建成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首个创意园区低碳管理信息平台,为创意园区的低碳管理发挥示范效应。
(五)“半淞园、五里桥等低碳社区”项目
一是推进社区照明低碳改造。对居民小区公共部位的路灯、草坪灯、电梯门厅等和地下车库照明实施节能改造。对部分居住社区实施太阳能路灯项目。二是推广居民节能产品。在半淞园街道、南东街道等开展“节能产品惠民进家庭”工程,在居民家庭中推广使用LED球泡灯、节能插座等节能产品。
2、五大低碳工程
(一)“低碳建筑”工程
一是推进既有建筑低碳改造。对商业商务楼宇及部分居民建筑开展围护结构、暖通空调设备、照明系统、能效电梯等改造,改造面积达到50万平米以上,降低建筑能耗。二是推进新建建筑高标准建设。新建建筑严格实行65 -70%节能标准,改进新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选择高能效电器以及高效能源管理等。个别新建低碳示范建筑按更高的节能标准建设。50%的新建建筑达到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二)“低碳能源”工程
一是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在全区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以重油、渣油、柴油等为燃料的高污染燃料设施,推进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使我区成为无燃煤燃(重)油区域。推进香港新世界、瑞金大厦等商业商务建筑实施“油改气”工程。二是推进能源技术应用。在外滩及滨江沿江地区鼓励采用江水源热泵、分布式供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严格控制高污染燃料的使用。
(三)“低碳交通”工程
一是建设低碳公共活动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南外滩地下空间,建设长度为1公里的地下通道工程,通过地下道路分离过境交通和到达交通,可有效缩减地面道路断面,释放地面空间共约14000平方米作为绿化和公共活动场所,改善区域环境。二是推进新能源交通设施建设。推动部分公交车改造成为新能源公交车;在人民广场、外滩国际金融中心地区部分商业商务建筑试点设置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三是完善停车诱导系统。优化停车诱导系统,通过智能探测技术,与分散在各处的停车场实现智能联网数据上传,引导司机实现便捷停车,降低因人工搜寻停车地点而造成的汽车无效空转碳排放量。
(四)“生态环保”工程
一是推进生态节水工程。对商业商务区、创意园区等广场地面进行“透水地坪”工程,提高雨水渗入地下水效率,降低排水负担。二是推进绿化碳汇工程。以西藏路-大吉路公共绿地为重点,积极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特色绿化,在现有9条林荫道的基础上,再创陕西南路、兴业路2条林荫道,着力打造瑞金二路社区林荫道集中片区,全面提升碳汇效果。三是创建低碳绿色饭店。推进豫园万丽酒店、明珠大饭店等宾馆开展绿色饭店创建工作。推进旅游饭店节能设备更新改造,提高饭店用能效率,推广节能灯在饭店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减少布草洗涤和客用品消耗,进一步提高饭店能效管理水平。四是推进垃圾分类收集。以渣土运输、装潢垃圾、餐厨垃圾管理为重点,努力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深入推进半淞园、五里桥街道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整区域、全覆盖”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目标。
(五)“低碳行为”工程
一是举办“美丽黄浦•低碳城区”主题系列活动。开展公共机构低碳“表率行动”、社区居民低碳“人人行动”、企业单位低碳“岗位行动”,评选一批低碳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二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个人碳交易平台。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回收并交易个人碳行为,提高楼宇白领、社区居民的碳减排积极性。三是开展低碳践行活动。推动第一食品、香港广场、锦江饭店、领先餐饮等一批商户楼宇践行低碳行动,倡导消费者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按季穿衣等,使低碳绿色成为个人、企业和社会自觉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同践行低碳的氛围。
五、工作保障
1、加强公共管理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低碳规划、重大项目、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激励政策等进行决策。区节能办负责研究制定各类节能低碳工程、项目的具体推进方案等。二是目标任务落实。将商业商务区、创意园区及居住社区的低碳项目纳入相关部门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发展目标与任务,突出项目化,并开展年度考核,以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按照预期目标实施。三是加强企业管理,定期发布区域内重点排放企业名单;开展能源审计40家以上,实现区域内重点企业能源审计动态全覆盖,推动企业按照能源审计成果开展节能改造。四是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覆盖全区大型公共建筑、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在内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针对全区250幢重点楼宇及企业安装分项计量装置,建立区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提高全区能耗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2、加快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统计全区重点建筑、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能耗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现对黄浦区能耗及碳排放的信息化监控,开展全区节能减碳预测预警和决策管理。二是建立节能低碳产品和节能服务推广平台。搭建节能空调、LED照明灯节等节能产品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定期举办项目推广会、技术培训会、节能知识讲座等,普及推广低碳技术及理念
3、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一是加大资金保障。依托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重点给予示范项目建设改造补贴、产品采购、低碳宣传奖励等。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积极引导其为建筑节能改造和新能源应用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或担保。综合运用世行贷款、信贷担保等方式,探索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拉动社会资金参与实践区建设。二是加强政策保障。落实节能专项资金扶持等鼓励政策。对能源审计、节能诊断、电平衡测试、锅炉热工性能测试、电梯能效测试等节能改造前期工作给予一定的扶持,支持能耗统计和能效水平测试;建立奖惩机制。定期表彰一批低碳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示范典型,针对碳排放明显超过基准线标准或用能指南的建筑、企业,加大整改力度,督促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加强能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