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文件更新
政府文件推荐
政府文件热门
闵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2019-11-26 12:52:23 +0000 UTC全民健身是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是闵行区推进生态宜居主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闵行区以“全民健身e起来”为抓手,逐步拓展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增强市民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今后五年,为全面推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引领,民生优先”为主线,以保障市民基本体育权益为出发点,以增强市民体质为目标,积极改革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理念的深度融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放体育魅力。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提升百姓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发展品质,为闵行城区的转型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围绕健康中国和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总目标,积极打造闵行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至2020 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布局更加合理,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持续释放,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提升,健身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打造与生态宜居的主城区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健康城区形象。全民健身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成为促进闵行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具体目标:
——全民健康素质普遍增强。科学健身理念广泛传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常住人口的45%以上,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到96%;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依托社区邻里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积极推广适合社区特点的门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运动项目。加快“智慧体育”工程,线上线下体育资源形成互动,吸引在职人群主动参与。
——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新增体育场地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打造“15 分钟体育生活圈”,各街镇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全覆盖,逐步形成体育设施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服务均等的总体格局,公共体育资源延伸至100个邻里中心和926个美丽家园。为闵行区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出努力,形成活力凸显的体育强区。
——全民健身网络不断健全。积极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和健身骨干,进一步提升区体育总会枢纽化管理效能。新增各类体育社会组织100个、健身团队500支、品牌健身团队40支,健身团队覆盖社区邻里中心,为每支健身团队配备团队人数1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本区常住人口比例达2‰以上。
——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深化多元主体办赛模式,赛事体系不断完善,赛事规模、品质显著提升。培育区域特色品牌,每年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00次以上,发挥区-街镇(工业区)-村(居)委-居民区(村民小组)全民健身四级网络联动效应,因地制宜举办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拓宽宣传发动渠道,吸引市民广泛参与。
——全民健身业态健康发展。全民健身供给丰富多元,健身休闲市场规范有序,确立“保障基本、激活中端、引导高端”的分层定位思路,健身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比重逐步提高,全民体育消费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二、重点任务
(一)营造全民健身文化氛围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宣传长效机制,鼓励各类媒体开辟健身专栏,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弘扬健康新理念,普及健身知识,传授健身技能,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形成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的体育生活氛围。以赛事活动为平台,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作用,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制定《闵行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在规划上“保”地盘,从拆违中“争”空间,梳理规划内体育专项用地,整合大居建设、五违整治、邻里中心、美丽家园、美丽乡村等工作项目,重点开展体育活动(分)中心建设,挖掘增量公共空间,扩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居民小区、村(居)委、自然村宅等推进健身步道、公共运动场、农民健身家园、社区健身苑点等建设,全方位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新型发展地区的区域定位和所属人群的健身需求,集约利用土地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设施,加强足球场、游泳池、篮球场、羽毛球馆等中小型体育场馆以及健身步道的建设。在大型居住区等人口密集区域,配套规划相应的体育设施,加强邻里中心体育资源配送服务的个性化指导。
发挥ATP1000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辐射效应,提升马桥旗忠森林体育城能级,探索引入青少年网球学校合作模式,推广普及网球项目。依托苏州河南岸滨江休闲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环绿地健身慢行绿道,融入健身步道、足球场、篮球场和门球场等体育元素。加大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公共体育设施。
(三)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注重培育网络,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自生能力、自转能力和服务能力,构建规范化、专业化的健身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市民广泛参与的综合性体育社会组织,着力培养立足基层、服务百姓的项目型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区体育总会枢纽化管理作用,着力提升其服务能力。整合资源,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鼓励有市场潜力的体育社会组织组建项目发展联盟。
(四)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动
结合全民健身日、大众体育节,推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影响力广泛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打造闵行全民健身“城乡一体、绿动结合”特色项目。举办多层级的足球赛事,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大力发展健身跑(走)、骑行、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龙舟、舞龙舞狮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培育水上、攀岩、航模、冰雪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
(五)优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发挥党建引领下的体育公共服务优势,统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配置,推动全民健身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持续推进健身技能培训、健身知识讲座等公共体育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楼宇、进校园。深化体教结合机制,扎实推进学校体育“三课、两操、两活动”,继续实施小学三年级游泳普及教育,加强球类项目推广,使学生人人“会游泳、学打球”,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完善老年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体育服务功能。完善残疾人体育服务,改善各类公共体育场所无障碍设施条件,推进残疾人康复体育发展。广泛开展适合工业园区、楼宇的健身活动,丰富职工体育文化生活。逐步开发适合妇女、儿童特点的健身项目。
(六)实施“智慧体育”健身工程
加强体教卫信息化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能级。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信息化管理模式,探索体医结合体质监测慢性病运动干预。以区级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区镇两级体质监测服务体系,构建“1 14 N”市民体质监测服务网络。立足邻里中心和街镇文体中心,建立公共体育资源配送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体育配送资源的在线管理、预订。逐步推广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信息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的优质体育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经营性体育场所在空闲时段向社区优惠开放。改革公共体育场馆运行机制,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提升使用效益。
(七)探索健身业态融合发展
发挥ATP1000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欧洲女子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别克锦标赛两大国际赛事的辐射效应,培养市民的观赛兴趣和体育消费意识,挖掘竞赛表演市场潜力。深化社会化办赛模式,积极引进、组织、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将城区定位与赛事平台有机融合,提升区位形象。积极打造城市体育综合体和休闲运动圈,提升健身服务在体育产业占比,重点鼓励和扶持“体医融合”、“体教融合”、“体科融合”项目。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全民健身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
三、工作措施
(一)创建文明城区,提升体育健身环境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打造充满活力的体育强区。积极发挥全民健身在培养明礼诚信、节俭环保、团结友善、尊德守法等社会文明风尚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市民素养。围绕“一轴一带、三大功能区”的发展规划,加快区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间的有效衔接,协调解决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体育设施总体布局、规划和建设。完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推动街镇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合理布局,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力度。着力提升区镇两级公共体育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和规范化建设。
(二)立足党建引领,拓展体育价值内涵
按照“党建引领、群众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要求,以基层社区为落脚点,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发挥全民健身基层骨干和志愿团队作用,加强业务指导,鼓励市民参与建设管理。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通过数字体育服务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更好地满足社区市民基本健身需求。扎实推进社区群众性体育宣传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市民身边的赛事活动,凝聚社区人群,弘扬体育精神,引导市民在体育锻炼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激活社会资源,搭建群体活动平台
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智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打造绿色、智慧场馆,提升市民健康意识和责任意识。带动体育社会组织、健身俱乐部、健身团队,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志愿者协同发展,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场馆联盟品牌。重点扶持和培育根植、服务于社区的体育社会组织、草根团队,积极营造社区邻里互助、友爱奉献的体育人文环境。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切实加强对本实施计划的组织领导。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落实工作任务。相关职能部门要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发改、财政、教育、规土、绿容、水务、旅游等部门要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经费投入
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区镇两级财政预算,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和完善政策引导,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形式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至2020年,全民健身人均经费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三)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库作用,引导体育科研人员、退役运动员、民间体育达人等进入全民健身领域。大力培养立足基层、服务百姓的公益性项目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家庭、进社区、进楼宇、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重点提升基层全民健身管理员、健身骨干的策划、协调、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活动组织、团队建设等机制和模式的创新。不断壮大社会体育志愿者队伍,鼓励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参与基层综合性全民健身管理服务工作。
(四)强化监督考核
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定期监督检查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贯彻落实情况,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的实施进度进行专项评估。镇、街道(莘庄工业区)不定期检查指导辖区内全民健身成效,2020 年全面评估本实施计划落实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