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文件更新

政府文件推荐

政府文件热门

奉贤区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空间”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2019-11-28 11:44:05 +0000 UTC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新一轮汽车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引领汽车产业变革、创造未来发展空间的重要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全力把握特斯拉落户临港的历史性重大发展机遇总体要求,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空间”(以下简称“汽车未来空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时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立足“四个放在”,拥抱“三大机遇”,在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以未来对标现在明定位,以现在对标未来找差距”。以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目标,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抓手,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突破口,打造上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长三角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重要科创高地、长三角现代化特色产业新城,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话语权的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21年,奉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步建成研发创新、技术转化、先进制造、营销推广、专业服务5大功能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成为上海市汽车产业新增长极,奉贤产业体系形成“美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双轮驱动架构。“汽车未来空间”产城融合效果显著,初步成为品质高端、开放包容、绿色生态、智慧宜居的国际化产业社区。具体目标包括:

——基本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承载区、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核心承载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拓展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翻一番,力争达到300亿元以上;

——引进1-2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国家级工程技术实验室,培育与建设1-2家国家级、2-3家市级研发服务中心、1-2家上海市智能网联众创空间;

——引进和培育100家以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型企业及核心零部件企业;

——重点培育1-2家独角兽企业。

三、主要任务

(一)立足上海产业地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1.打造上海汽车产业“第三极”。通过与临港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区内现有汽车产业相关领军企业开展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我区空间优势,以特斯拉项目为核心和契机,引导鼓励传统汽车产业领域企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转型升级,同时培育、引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整车企业,积极推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全产业链布局。努力将奉贤汽车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上海汽车产业未来增长“第三极”,与嘉定(安亭)、浦东(金桥、临港)共同构成上海汽车产业三大产业基地,通过错位发展、协调互补、共同发力,合力推动上海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经委、区科委、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临港南桥科技城、临港奉贤园区)

2.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以奉贤新城、临港奉贤园区和四团镇为主的奉贤东部地区作为产业走廊的两极,以 G1503为纽带,完善奉贤全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一廊四区多点”的空间布局。

奉贤新城临港南桥科技城和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等区域作为核心技术创新承载区,定位为高附加值和高科技核心零部件研发创新为主,先进制造为辅;对接上海交通大学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和产业一体化转化平台,重点发展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线控底盘、智能座舱、新型电池等细分领域的研发创新。同时,发挥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国内外汽车产业领军企业集聚的优势,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发挥奉贤综合保税区毗邻的优势,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保税园区”。

临港奉贤园区和四团镇工业板块作为先进制造核心承载区,定位为大规模生产制造区域,对接特斯拉为主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重点引进和发展零部件生产及综合物流等产业配套服务。

奉城工业区(奉城和青村)板块作为先进制造拓展区,定位为产业走廊连接区域,依托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相对集聚的优势加快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引进和发展高标准通用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

国际化产城融合区以临港奉贤“蓝湾国际社区”为核心,科学布局和提升四团镇区、平安社区、邵厂社区的功能性配套设施,以“特斯拉+”为核心理念,打造品质高端、开放包容、健康休闲、安全宜居、绿色生态、智慧管理的国际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社区,积极引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上下游全产业链专业服务业,有效带动奉贤东部区域城镇化发展,形成“一座园区一座城”的发展格局。

四区由G1503高速公路串联,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同步推动全区其他有条件的园区立足自身优势,聚焦重点突出特色,提升集聚度和吸引力,更好地承接创新成果和产业,形成多点合力推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体系。(责任部门:区发改委、区经委、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四团镇、奉城镇、青村镇、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临港南桥科技城、临港奉贤园区)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集聚能级

3.构建“1+1+X”产业发展新体系。明确“东方美谷-美丽健康产业+未来空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的新“1+1+X”产业体系。推动上海市明确奉贤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上海市产业地图》,推动奉贤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整体纳入“上海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总体规划,在市级层面推动相关产业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国际国内一流项目在奉贤产业基地优先布局,形成奉贤区汽车产业自身特色,在上海汽车产业布局中实现“扬长补短,错位发展”。(责任部门:区经委、区发改委、临港奉贤园区、临港南桥科技城)

4.推动现有汽配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全力支持区内现有汽配企业特别是龙头型企业以智能网联新能源为方向,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实现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加速新技术融合,加快突破智能网联汽车机器视觉环境感知技术、人工智能决策技术、动力系统一体化集成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等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整车、关键零部件产品产业化,推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产品。(责任部门:区经委、区科委、各镇开发区)

5.做强专业化研发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临港集团-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打造氢能、汽车电子和智能制造等功能性平台以及新能源汽车创新体验示范区,推进氢能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板和智能座舱研发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上海市级智能网联信息安全测试认证服务平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关键场景(地库、园区、乡村等)测试区、智能网联再创造大赛等项目与活动在奉贤落地。(责任部门:区科委、区经委、临港南桥科技城、上海交通大学区校合作办)

6.加强产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借鉴“斯坦福-硅谷”模式,全面对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创新资源,建设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国际交流高地、核心零部件产业高地和优良的营商融资环境,打造本领域的世界级智能网联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引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孵化相关的新兴高科技企业,培育核心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集聚效应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打造若干家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区,形成具有奉贤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服务“品牌”。引进一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人才向“汽车未来空间”集聚。(责任部门:区科委、区经委、临港南桥科技城、上海交通大学区校合作办)

7.提升智能制造技术水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高水准制造技术作为支撑,将借此机遇,以上海交大、临港智能制造技术已有合作为基础,在奉贤区建设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系统方案测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并进一步提升奉贤各类工业企业技术革新,主动向工业4.0迈进。

8.实施精准招商引资。制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招商目录和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优化整合全区优势产业资源,制定专门的产业配套政策高效推进专业精准招商。参照国内外先进的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接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新能源整车及电池、电机、电控与储能设备(含氢燃料电池)、充电桩(含加氢站)、智能驾驶、新材料、工程制造等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进行全过程精准招商引资。(责任部门:区投促办、区经委、各镇、开发区)

9.深化开放性国际合作。积极筹划组织高级别的投资推介和特斯拉供应商对接交流活动,把握进口博览会、增设自贸区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科创板注册制等重大机遇,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构建国际化的开放型格局,不断提高“汽车未来空间”的知名度、影响力,推动“汽车未来空间”成为上海汽车产业一张新的产业名片。(责任部门:区投促办、区发改委、区经委、各镇、开发区)

(三)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形成产业政策优势

10.加大产业规划用地政策保障。中长期内确保10平方公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用地。全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为“汽车未来空间”腾出更多发展空间。2019年启动首批1000亩左右存量工业用地建设高标准工业厂房,重点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精准定制,至2021年末定制厂房建成面积总量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参照“马上办”体制机制,加快工作效率,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土地复合高效利用,优先保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责任部门:区经委、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区建管委、相关镇、开发区)

11.加大各类资金支持。强化产业引导基金和社会金融扶持,充分利用市区两级现有的产业发展引导母基金,设立“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发展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产业园开发建设并对优质初创型项目给予股权融资支持。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下,与上海交大共同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在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设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临港集团依托“基地+基金”实施“招投联动”,对于落户临港奉贤园区内的企业,由临港奉贤园区承担。(责任部门:区发改委、区财政局、临港南桥科技城、临港奉贤园区)

12.加强人才政策保障。持续推进人才导流,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服务机制,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引进海内外高素质人才,推动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区。集合各类产学研平台、重大项目产业化基地等平台资源,进一步搭建技术专家和机构智库生态圈,利用平台加大人才吸引培养力度。强化人才服务,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人才服务予以倾斜,开设人才居住证积分办理的快捷通道,积极协调优秀高科技创新人才落户,解决高端人才在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责任部门:区人社局、区经委、区卫健委、区教育局、区投促办)

(四)提高城市配套能级,优化整体营商环境

13.提升交通配套能级。加快推进对外联系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落实G228国道(奉贤段)、S3高速(周邓公路-S4)、东海二桥登陆线、两港大道(滴水湖-新四平公路)高架建设,加快浦东铁路平安站提速,密切奉贤东部与南港码头之间交通联系。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开通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与临港南桥科技城之间定点班车,满足创新创业以及科技研发人口的便利出行。推动地铁15号线向奉贤境内延伸工作。(责任部门:区发改委、区建管委)

14.提高城市综合配套水平。与奉贤新城同步,高标准高水平规划推进奉贤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积极拓展生活配套功能,合理布局教育、文化、医疗、商业、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提升奉贤整体城市功能能级。(责任部门: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投促办、区体育局)

15.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在先进制造核心承载区设立奉贤区行政服务分中心,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紧紧围绕区委“十个一切”总要求,以“五办五化”为工作路径,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将奉贤打造成为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最优区之一。以“证照分离”改革为核心,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打造“奉贤速度”。加快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包容审慎监管为突破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彰显“奉贤力度”。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围绕流程再造与数据共享,实现政府部门已建信息系统公共数据100%归集和已归集政务数据按需100%共享,打造“一网通办”“随申办”品牌的奉贤特色;线下注重设施优化与通办同标,加快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综窗改革,形成并深化“一窗”对外新局面,全面体现“奉贤温度”。(责任部门:区政务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奉贤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经委,全面统筹《三年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定期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参照“马上办”机制组建“汽车未来空间”建设推进办公室,由相关部门精干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建设推进过程中各类事务跟踪、督办、协调、推进。(责任部门:区政府相关部门)

(二)理顺开发体制

深化研究与临港集团的合作机制,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探索建立更深层次的“区区合作”模式。加快临港奉贤园区扩区工作,力争扩区范围内全部享受新版临港地区“双特”政策。加快临港南桥园区B地块的启动工作。(责任部门:区发改委、区经委、区科委、临港奉贤园区、临港南桥科技城、东方美谷公司)

(三)强化协同推进

各部门、各镇开发区要充分认识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发展合力。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各镇、开发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适应自身条件的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方向,拟定具体实施推进方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形成全区上下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责任部门: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各镇、开发区)

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空间”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安排表

序号

时间

事 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2019年

上半年

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奉贤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经委。设立“汽车未来空间”推进办公室,落实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

区经委

区内各相关部门

2

与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签署合作共建“汽车未来空间”协议。

“汽车未来空间”推进办公室

临港南桥科技城、上海交通大学区校合作办

3

成立奉贤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空间”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汽车未来空间”开发公司)。组建班子,形成基础功能框架。建立“汽车未来空间”专项产业引导基金。

区国资委

区发改委、区金融办

4

启动“汽车未来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设计。

“汽车未来空间”推进办公室

区发改委、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区投促办,“汽车未来空间”开发公司

5

2019年

下半年

启动“汽车未来空间”核心区及拓展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造提升建设方案,启动1000亩高标准工业厂房建设。

“汽车未来空间”推进办公室

区经委、区建管委、四团镇、奉城镇、青村镇、临港奉贤园区、工业综合开发公司、“汽车未来空间”开发公司

6

举办国际国内“汽车未来空间”发布推介活动

区委宣传部

区投促办、“汽车未来空间”开发公司

7

建成上海交大汽车产业研究院。

“汽车未来空间”推进办公室

区发改委、区科委、临港南桥科技城

8

在进博会期间举办“汽车未来空间”专题推介活动

区投促办

区经委、“汽车未来空间”开发公司

9

完成“汽车未来空间”规划编制并获得市政府认可。

“汽车未来空间”推进办公室

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10

2020年

上半年

引进首批项目,举行启动仪式

区经委

相关镇、开发区

11

启动蓝湾国际社区重大功能性城市配套项目建设

待定

12

启动第二批1000亩高标准工业厂房建设

区经委

相关镇、开发区

13

启动建设新能源汽车科创园

区科委

相关镇、开发区

14

2020年

下半年

在欧洲、美国、日本举办3场专题推介活动

区投促办

“汽车未来空间”开发公司、相关镇开发区

15

启动“汽车未来空间”地标性商业项目建设

待定

16

进博会期间举办“汽车未来空间”专题推介活动

区投促办

“汽车未来空间”开发公司、相关镇开发区

17

累计引进配套产业企业不少于50家

区投促办

相关镇、开发区

18

2021年

累计引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型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不少于100家;重点培育独角兽1-2家;产城融合区核心商业配套初具规模,新集聚相关产业人口2万人以上。产业总规模达300亿元以上。

“汽车未来空间”推进办公室

“汽车未来空间”开发公司、相关镇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