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报告更新
原创报告推荐
原创报告热门
基于新黄浦人口变动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初稿)
2019-12-15 05:45:50 +0000 UTC目 录
第一部分 黄浦区人口发展的特征剖析 8
一、上海市2000~2010年以来人口发展状况 8
(一)上海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非户籍人口的增加 8
(二)从分布上看,上海常住人口从市中心向郊区流动明显 9
(三)年龄结构上,14岁及以下的学龄人口主要集中在郊区,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 9
(四)人口密度呈现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显著下降,而郊区特别是城郊接合部的人口密度呈显著上升的态势 9
(五)上海家庭户的平均规模进一步缩小,上海家庭户规模继续以小型户为主,一代户和二代户是家庭户的主要构成 10
(六)上海市人口发展变迁对社会事业的影响 11
二、黄浦区与全市人口现状对比特征分析 11
(一)黄浦区常住人口比例占全市的2.95% 11
(二)黄浦区人口密度是全市平均的9.01倍 12
(三)黄浦区家庭户平均人数与全市平均基本持平 12
(四)黄浦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高于全市平均 13
(五)黄浦区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低于全市平均;黄浦区流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于全市平均 13
(六)每十万人中的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中,黄浦区小学人数、初中人数低于全市平均,高中人数、大学及以上人数高于全市平均 14
(七)黄浦区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人口比例低于全市平均 15
(八)境外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例高于全市平均 15
三、黄浦区人口现状特征 16
(一)黄浦区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 16
(二)黄浦区分产业税收中,现代服务业比例最高,其中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业 17
(三)2006~2010年,原黄埔区、原卢湾区的户籍人口总量均变化不大,稳中稍微下降一点 17
(四)2006~2010年,原黄埔区、原卢湾区的平均每户人口均变化不大。原黄埔区大于原卢湾区 18
(五)2006~2010年,原黄埔区、原卢湾区的人口密度均变化不大,稳中稍微下降一点。原黄埔区大于原卢湾区 18
(六)2006~2010年,户籍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原黄埔区、原卢湾区的出生率、死亡率均变化不大,自然增长率均为负数 18
(七)2006~2010年,原黄埔区总和生育率变化不大,稳中稍微下降一点。基本在0.79~1.10之间。 19
(八)2006~2010年,60老年户籍人口占全区比重,原黄埔区、原卢湾区的比重均为逐步上升的趋势 19
(九)分街道人口密度中,街道越靠近市中心,密度越高 19
(十)外来常住人口中,人数最高的街道为豫园、外滩、老西门,占常住人口百分比最高的是豫园、外滩、南京东路和淮海中路 20
(十一)结论性评述 20
四、黄浦区人口模型预测 21
(一)预测方法 21
(二)预测数据 21
(三)户籍人口预测 22
第二部分 黄浦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特征剖析 25
一、2010年上海公共服务的现状特征 25
(一)上海用于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有显著增加,相应的各类公共服务供应总量有所增加 25
(二)如果考虑常住人口变动因素,从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上来看,可能没有明显改善 27
二、黄浦区社会事业发展与全市对比 28
(一)从区域分布来看,公共服务供给中心城区较为充足,郊区相对不足,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人均享有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有所拉大 28
(二)公共资源不能按照实际需求配置,造成各区县之间的资源使用效率差异明显 30
(三)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区级财政,公共服务的提供受区县财政能力的制约 32
三、黄浦区社会事业体系基本建成 32
(一)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32
(二)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建立 34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果 36
(四)体育设施日趋完善 37
(五)财政投入力度正在加大 39
(六)结论性评述 39
第三部分 黄浦区人口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0
一、中共中央加快经济增长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和伟大构想,强调社会事业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并重。 40
二、社会正处于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 40
三、政府增加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41
四、原黄浦、原卢湾两区“撤二并一”,建立新的黄浦区,两区合并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配置 41
五、新黄浦区人口变动(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空间布局等)带来资源配置的新问题 42
六、黄浦区人口结构多元化对社会服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42
七、黄浦区人口分布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制约发展 42
八、黄浦区人口和社会事业资源供需结构压力突出 42
九、黄浦区人口和社会事业发展内涵建设压力突出 43
十、黄浦区人口和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机制约束突出 43
十一、结论性评述 43
(一)有助于促进本区人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3
(二)有助于正确认识区域人口发展的互动关系 44
(三)有助于密切各个职能部门与社会事业发展的联系 44
第四部分 国内外人口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经验极其借鉴 45
一、福利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启示 45
(一)类型 45
(二)特征 45
(三)可能危机及其应对 46
二、世界城市人口规划的政策措施及启示 47
(一)制定城市规划,主动对人口进行调节 47
(二)建立城市新区,分流城市人口 48
(三)改变产业布局,带动人口向外疏散 48
(四)确立生活质量标准,鼓励人口主动迁移 49
三、国内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 49
(一)整体化 49
(二)均等化 50
(三)信息网络化 50
(四)社会化 51
(五)法治化 52
(六)市场化 53
(七)资本化 53
第五部分 社会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借鉴 55
一、《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0~2011)》提出 55
二、《走向2020年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提出 56
三、深圳市社会事业发展指标体系 56
四、《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创新社会管理》提出 57
五、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指标表 58
六、刘辉《中国政府的管理创新》中提出 59
七、李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提出 60
八、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61
第六部分 促进黄浦区人口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建议 63
一、促进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63
(一)坚持以人为本 63
(二)坚持统筹协调 63
(三)坚持科学指导 63
(四)坚持创新发展 64
(五)坚持立足长远 64
(六)坚持渐进性发展 64
(七)坚持因地制宜 65
二、促进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65
(一)保基本 65
(二)强基层 65
(三)建机制 66
三、促进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举措 66
(一)关于标准确定 66
(二)关于财力保障 67
(三)关于供给模式 67
(四)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 67
四、黄浦区功能定位体系 67
(一)空间定位 68
(二)产业定位 68
(三)特色定位 68
第七部分 人口与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对策 69
一、国家层面:统筹各类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 69
(一)全面推进国民素质教育 69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69
(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70
(四)标准建设要立足长远 70
(五)薄弱环节要集中突破 70
(六)扶持民办要同步跟进 71
二、划分不同年龄段人口变动的教育需求预测 71
(一)人口变动与托儿所预测 71
(二)人口变动与学前教育 72
(三)人口发展与义务教育 75
(四)人口变动与高中教育 79
三、黄浦区人口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80
(一)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学龄人口的分布和趋势变化,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 80
(二)鼓励发展高水平的民办幼教机构,满足高端人群需要 80
(三)逐步实现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同城待遇 81
(四)促进国际教育集聚,形成国际教育网络。 81
(五)改革学前教育办学管理体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办学格局 81
(六)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81
(七)创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 82
第八部分 人口与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对策 83
一、国家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目标 83
二、国家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思路 83
(一)建立稳定增长的卫生投入机制,推动卫生事业增量发展 83
(二)统筹地区和人群卫生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83
(三)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由“以治疗疾病为主”向“以增进健康为主”的转变,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医药卫生运行新机制 84
(四)完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重大支撑条件 84
三、黄浦区的对策建议 85
(一)深化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85
(二)推动二级区县医院向“两端转型” 85
(三)以传承和创新为方向,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85
(四)打造高端和特色的医疗服务 86
(五)增加主要居住集聚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86
(六)发展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变革传统医疗服务模式 86
(七)逐步完善老年护理制度 86
第九部分 人口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对策 88
一、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指标 88
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88
三、黄浦区人口变动与文化事业发展对策 89
(一)突出黄浦区特色,树立品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特色着力点 89
(二)以人为本,以社区为依托,提供针对性服务 91
(三)整合资源,促进共建共享 91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92
(五)吸收科技成果,创新服务方式 93
(六)其它具体举措 93
第十部分 人口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对策 94
一、基本目标 94
二、具体做法 94
三、国外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经验借鉴 95
四、区域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公益为先,准确定位,错位发展 96
(一)明确公共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 96
(二)完善利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体制、机制 97
第十一部分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对策 99
一、养老服务市场化的三个层次 99
(一)高收入老年人的“康乐型”养老服务 99
(二)中低收入老年人的“混合型”养老服务 99
(三)贫困老年人的“基本型”养老福利服务 100
二、养老服务市场的管理 100
(一)宏观管理:政府社会福利管理机构 100
(二)行业监管:培育养老服务市场中介组织 100
(三)服务提供:养老服务提供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101
三、黄浦区的具体举措 101
(一)构建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 101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01
(三)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02
(四)做好老年医护卫生保健工作 103
(五)改善老年生活环境 103
四、老龄人口床位配置需求预测 104
第十二部分 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106
第十三部分 人口与社区治理协调发展 107
一、社区人口管理建设的目标模式 107
(一)服务至上 107
(二)核心一元 107
(三)人口发展引领 107
二、社区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108
(一)建设“低碳社区”和“绿色社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108
(二)建设“智慧社区”,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108
(三)建设“国际社区",打造一流社区生活品质 109
三、人口与社区规划设计 109
(一)国外社区规划的理念及其控制原理 109
(二)我国社区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11
(三)社区设施的规划布局 119
(四)功能型社区资源配置的指标构建初探 119
第十四部分 人口与民政事业协调发展对策 123
一、保障性住房政策设计 123
(一)保障性住房体系投入要素——土地维度 123
(二)保障性住房体系投入要素——技术维度 124
二、低保政策设计 125
(一)继续完善“分类救助”,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特殊政策 125
(二)物价上涨:低保制度的软肋及应对策略 125
(三)低保制度的升级版:积极的反贫困政策组合 125
第十五部分 结论性评述:人口变动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 127
一、应该探索构建基于常住人口的区域公共资源配置模式 127
二、应及时建立与发展阶段相一致的社会事业公共财政支出机制 127
三、在公共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注意其辐射效应,实现区域间的资源互补 128
四、打破公共资源年龄界限,建立多代同堂的专业“托幼养老”机构 128
五、及时建立居民需求导向型的供给模式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