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更新

学术论文推荐

学术论文热门

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1927—1937)

2020-05-11 04:47:36 +0000 UTC

【摘要】近代以来,上海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外来移民,而绝大多数移民收入低薄,生活艰辛,"鸟巢"或"草棚"便成为其栖身立命之地,不仅造成茅舍毗邻、住房拥挤,而且也被视为"火灾"、"瘟疫"、"盗匪"的发源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问题严重地困扰着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此,上海市政府先后兴建了三处平民住所及四处平民村,约计一千八百余套住房及学校、操场等相配套的公共设施,开展了平民住房救助实践。然而在平民住房兴建中,上海市政府采取了向银行、企业借贷的方式,进而增加了平民住房的建造成本,致使平民住房失去了"廉租性"。上海市政府在平民住房救助实践中,将平民居住问题的解决与平民社区治理相结合,不仅予以受助者居住层面的关照,而且对受助者进行生计、社交、职业技能、思想道德、卫生健康、生活习性等层面的教导与驯化,以期使受助者成为能够适应上海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公民。然而,财政的窘困决定了上海市政府无法兴建能够满足广大底层民众居住需求的住房,致使政府开展的住房救助实践,示范效应远大于实际意义,因此政府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培育"新民",达到健全新社会、新国家之目的。